吕银夏:如何打造营销与产品研发“拧麻花”的协同机制?

“在赋能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销售人员经常会抱怨产品卖得不好,是产品不给力,产品价格高、竞争力不足。而产品研发的人员却常常认为他们的产品没有问题,卖得不好是因为销售人员不给力,销售能力不行。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扯皮。
另外我们还发现,在赋能的很多企业中,尽管每个部门的功能都很齐全,但真正为公司的经营和利润负责的部门却少之又少,最后往往只有老板一人在为企业兜底。
今天就这个话题跟大家谈谈如何打造营销与产品研发‘拧麻花’的协同机制。”
——吕银夏
(正版图片来源:摄图网,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吕银夏
传世智慧资深顾问
多家上市企业长期合作顾问
在很多企业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销售人员往往将自己定位为市场前端,只关心签合同和拿提成,并不关心企业利润、合同质量和现金流。也正因为对产品和客户需求缺乏深度的了解,他们对市场需求的把控和定位往往也不准确。
而产品研发人员仅仅关注于产品,不了解客户,被动响应客户需求,缺乏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判断,不关注产品盈利结构和降成本事项,最终就容易导致收入增长但利润却下滑。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实现营销体系和产品研发体系协同,让两者目标与利益一致,共同为客户服务,以推动企业高质量且可持续的发展。
一、达成思想共识对企业事业理论的深层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达成思想的共识,深入思考企业的事业理论。
我们需要回归到企业经营的目的,即为什么我们创办这家企业。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是其经营的首要动力。但是,我们如何能够实现利润的增长?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以及如何去理解这种价值?
一个企业想要实现长期有效且持续的利润增长,需要回归到理解客户需求的层面。
客户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唯一来源,因此客户的利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根本利益,为客户服务是企业生存的唯一理由。
我们需要基于客户的需求创造价值。价值创造需要劳动、知识、企业家、资本等多种要素的投入,最终以技术、产品、解决方案、业务管理、服务等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实现客户价值和公司商业成功的双赢结果。
所以,不管是营销组织还是产品研发组织,我们都需要深度思考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客户的价值是什么?对于组织的价值又是什么?
二、以客户为中心:
端到端拉通资源、创造价值重构业务流程
从公司层面看,为客户创造价值,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业务流程,即LTC流程和IPD流程。

LTC-Lead To Cash
线索到回款的业务流程(LTC-Lead To Cash),是指以客户为中心,从公司战略、满足客户需求及业务运作出发,进行线索到回款的业务活动、流程、角色、授权、控制到组织等系统性建设,最终达成高效的业务运行。
LTC变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不断优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和管理,提升整体经营指标(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运营绩效指标),实现卓越运营。
客户层面
构建客户与公司的统一界面,更全面地理解和服务客户,成就客户的商业成功。
一线层面
提升一线铁三角作战能力,将更多的时间聚焦客户。决策前移,充分授权,使一线更快地响应客户。端到端拉通销售流程,打破部门墙,提升一线协同运作效率。
公司层面
提高运作效益,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可持续的盈利性增长。
通过LTC变革,面向客户、成就一线,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盈利性增长,达到客户更满意、财务更健康、运作更高效的变革目标。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集成产品开发(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是基于市场和客户需求驱动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体系。负责从客户需求到产品规划、Charter开发,再到产品开发、上市的全过程。
IPD 是面向业务成功的产品开发模式,其本质是从机会到商业变现。
关注根据企业战略制定产品战略
理解市场环境
识别和选择业务机会,并转化为投资组合和业务计划(Business Plan)
通过异步开发模式、跨职能团队和结构化的并行开发流程,将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实施生命周期管理以实现业务目标
所以,IPD本质上是一种产品经营模式。
IPD变革的目标是把产品研发变革当作一项投资进行管理,研发由“偶尔推出高水平的产品”到“可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三、形成组织的前中后台阵型
明确各自责任中心定位
战略驱动业务,业务塑造流程,业务和流程构建组织。因此,基于LTC和IPD流程的重构,需要重新明确营销和产品研发组织的责任定位。
首先,它们都是面向客户的前台组织,直接创造业务价值和贡献经营结果,都属于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指的是通过创造收入或控制相应成本,对公司利润等经营结果作出直接贡献,承担经营责任。一般为前台组织,如市场、研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市场或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都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研发也可以作为一个利润中心呢?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产品研发组织需要对产品线的合同、订单、收入、毛利率、利润等经营结果负责,对业绩的增长、产品的竞争力以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负责。因此,它也承担了经营责任。
同时,我们的营销组织也需要重新定位,它不再是一个只会去抓取合同额的组织,而是真正变成公司的利润中心,对客户关系、竞争管理、线索管理、机会、合同、订单、收入、回款、利润等经营结果都需要负责。
尽管两者负责的维度不同,但最终都能实现公司整体经营的提升。
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两大利润中心,即营销和产品研发组织,他们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

四、实现营销与产品研发的协同
建立互锁互拧机制
为实现营销组织和产品研发组织之间的协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机制。
尽管我们已经设计出了两个利润中心并确定了他们的职责,但如何让这两个中心协同工作,实现目标的一致性,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实现他们的互锁互拧,通过互锁求产出最大集,通过互拧求投入最小集,扩大利润空间。

营销组织和产品研发组织需要紧密合作,以低成本、快速地向市场推出优质且满足客户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通俗地讲就是,“多做产出少花钱”。
互锁:
主要是基于产出规模,从机会点到订货的互锁。从产品、行业、区域三个视角进行两两互锁,信息拉通,空间打开。
互拧:
资源买卖,基于需要业务具体场景分配制定费用归集、结算规则。通过投入互拧机制,把段到段的视角拉通到端到端的视角。

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研发组织负责产品的竞争力,而营销组织则负责实现各个产品的收入和经营活动现金流,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这两个组织之间有不同的定位和要求,通过协同工作将两个利润中心拧成一股绳,最终实现产品不挑区域,区域不挑产品的目标。
然而,仅仅建立这个机制还不够,我们还要保证相关细化配套的落地。例如:
业绩指标互锁:要在绩效指标的共担方面做动作,从合同额到销售收入,再到产品毛利和毛利率,两个利润中心需要共同背负这些业绩指标,以实现目标和导向的一致性。
贡献利润指标互拧: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节省过程中的费用,如间接销售费用和间接研发费用,以增加贡献利润。
通过互锁互拧机制建设,两个利润中心需要互相引导,以实现销售收入和贡献利润的持续增长。
另外,在激励维度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分配奖金激励。所有对产品线有贡献的人,无论是营销组织还是产品研发组织的人,他们得到的激励资源都将来自于对整个产品线的利润贡献。
通过奖金机制的协同,我们可以让每个人在组织中实现目标导向的一致性,确保激励资源的一致分配,从而实现两个中心之间的协同。
在实施完上述步骤后,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打造这两个利润中心的过程中,尽管文化共识和流程组织机制都已经配套完善,但如果人的能力不足,也是无法完成经营任务的。
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帮助核心人才,特别是干部和关键人才进行有效转身。
五、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干部集体“转身”
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干部进行集体转型,这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无论是营销还是产品研发组织,我们的干部或核心人才在过去更像是猎人(Hunter)。未来,他们的定位需要转变为农夫(Farmer)。

他们需要具备经营思维,而不仅仅是销售思维和产品思维。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对干部的能力、角色认知,包括干部的能力提升的要求都非常高。我们希望干部能够成为更高、更广、更深的战略制定和推动者,更有效的人才和团队的管理者、领导者,以及对客户更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对于新任干部,我们需要提供一些支持,“扶上马送一程”,比如新干部的90天转型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让新干部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并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定期的审视、考核和评价。
对于干部的能力培养,我们要让他们在营销组织和产品研发组织之间流动。从营销流向产品研发,从产品研发流向营销。只有在相互流动的时候,我们的组织能力才能拉通和复用。
这种流动对于企业和个人都有深远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干部的流动可以带来新思路和对客户的新洞察,对于个人而言,干部的流动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能力进阶和知识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干部“出得去、留得住、回得来”的问题。
“出得去”
要让做产品研发的干部愿意去往一线,就需要配套激励。我们的激励需要向一线倾斜,向艰苦地区倾斜,让大家愿意去往前线的业务部门,这是保证人才能够出得去的关键。
“留得住”
无论是营销到产品研发,还是产品研发到营销,都会涉及到岗位轮转、职责变化和工作内容的变化。这对干部、员工和人才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接触全新的领域。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是否有配套的能力提升体系,比如角色认知?我们能否帮助他们在新的领域生存下去?我们是否有相互配套的培养机制,包括激励机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回得来”
从产品研发组织到一线后,一线的员工可能会有更多的收入,很多人可能不愿意回来。但对于组织来说,我们需要这些人回流到产品研发。
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机制让这些人愿意回来?比如,回来后是否有更高层次的职位晋升,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
通过这种流转的方式,在完成整个干部和人才梯队的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运行起这两大利润中心。
总而言之,双利润中心除了强调每个利润中心的独立运作之外,还要求营销侧和产品研发侧的互锁互拧。营销和产品研发组织要做到“全营一杆枪”,瞄准共同目标,通过团队协作,实现高效共赢。企业只有具备经营思维,才能把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实现有利润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