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职加薪,究竟是谁说了算?
“组织的终极挑战,是如何将数百上千个独立的‘我’,凝聚为步调一致的‘我们’。职位职级体系,正是实现这场凝聚的价值语言,它让组织获得了‘在秩序中创新’的能力。”
——王新月
图片来源:传世智库、摄图网
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日前,有关媒体报道,理想内部发布了一则组织调整公告:CFO李铁管理的“组织部”与“人力资源”合并为统一的“人力资源”部门,并入产品与战略群组。而新任负责人杨海山,将直接向CEO李想汇报。
此外,11月10日,芬兰电信巨头Nokia(诺基亚)宣布任命Kristen Pressner为集团首席人力官(Chief People Officer)及集团领导团队成员。
这是Nokia在新CEO Justin Hotard在今年4月1日上任后最重要的组织层面举措之一。
看起来,这是两起在不同行业的高管人事变动;实际上,折射出的却是企业在AI时代的组织转型信号:
企业正重新定义“人”与“组织”的关系,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在战略执行中的地位。
人力资源的角色已从传统的支持职能,逐步拓展为连接战略与执行、激发人才潜能、塑造组织文化的重要推动者。
与此同时,AI带来的效率革命正加速岗位结构演变与能力需求的重构。大量重复性工作被自动化取代,新岗位不断涌现,原有的能力体系也在被重新定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更需要一套清晰的职位职级体系。
它能帮助组织重新界定岗位价值,识别关键能力,构建清晰的成长路径。
一套设计科学、执行到位的职位职级体系,正成为企业从“人治”迈向“法治”,实现公平评价、有效激励与战略协同的基石。
统一价值语言,人心才能统一
任何企业,其实都在回答三个问题:
如何公平地衡量员工的价值?
如何合理地分配薪酬和资源?
如何持续激励员工创造价值?
当团队只有三五个人时,老板靠一双眼睛就能看出谁干得好;但当组织发展到几百上千人时,光靠感觉就不行了。
有人开始抱怨:“为什么明明做的事差不多,职位和薪酬差这么多?”有人开始疑惑:“晋升到底看资历,还是看业绩?”还有人因为看不到未来而选择离开......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组织缺乏统一的“价值语言”。
而职位职级体系,正是帮助企业建立这种语言的制度工具。它帮企业回答三个问题:
纵向分层
明确从执行到决策的晋升路径,让员工清楚自己“现在在哪儿”和“未来能去哪儿”。
横向对标
用统一标准衡量不同序列(如研发、销售、供应链等)岗位的相对价值,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
动态校准
随着战略和业务变化,持续优化评估规则,防止体系僵化。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企业的“骨骼系统”。没有它,组织就会软塌;有了它,企业的价值判断、激励逻辑和成长路径,才会更清晰。
比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华为就引入了清晰的职级体系,将员工分为技术、管理、营销等不同序列,并建立了从基层到专家、从主管到高管的多通道晋升机制。
每个人都被纳入一套从13级到23级及以上的职级体系里,等级直接和薪资、权限挂钩,晋升速度因岗位而异。无论是研发工程师还是市场销售,都有明确的成长路径和价值评估标准。
专业岗位:职业发展通道与任职资格(任职要求)耦合(示例)
在这里,职级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把标尺,衡量着你在公司里的价值与位置。
有了它,每个人都能找到坐标,知道自己在哪儿,往哪儿走,凭什么能走得更远。
这就是职位职级体系的意义。
如何构建有效的职位职级体系?
理解了职位职级体系的价值,那么企业应如何着手构建?
很多企业以为,职位职级就是“分等级”“定工资”。其实远不止。
一个真正有效的职位职级体系,不是表格上的几行数字,而是一套让战略落地、让价值可见、让人才成长的系统工程。
要想构建成功,企业需要抓住三个核心逻辑,并配合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1.战略解码:将愿景转化为评估标准
职位职级体系,不是HR自己凭空敲出来的,而是要从企业的战略里长出来的。
企业首先要问自己:公司现在的重点是什么?是开拓市场,还是深耕客户?是追求技术创新,还是提升运营效率?
不同战略方向,对岗位价值的判断标准就不同。
第一步,先进行战略解码。
组织高层和核心HR团队通过战略解码工作坊等,明确公司当前和未来的核心目标。
可以使用BLM模型、战略地图、鱼骨图等工具,把战略目标分解成可衡量的方向,如“市场拓展”“客户深耕”“技术创新”“运营提效”等。
第二步,识别关键能力与岗位。
每个战略,都需要一批关键岗位去支撑。比如,如果你追求技术创新,那就要重视“前沿技术突破能力”;如果你想提升运营效率,企业就要强化“流程优化与执行能力”......
不同方向,关键岗位的价值权重也不一样。
第三步:选择价值评估维度。
接着,把这些战略重点,转化成岗位评估的标准。例如,当企业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时,岗位的“专业技术深度”和“创新能力”在评估中应占更高权重。
这样,职级体系才能真正和战略同频。
2.公平,得靠一把“硬尺子”
一个有效的职位职级体系,必须让每个岗位的价值都能被看见、被比较、被认可。
谁该站哪层梯子?不能凭感觉,得靠一把大家都认的“尺子”量一量。
选把好尺子
公司大小、业务复杂程度不同,选的“量法”也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企业规模、复杂度和资源,选择合适的职位评估方法(如因素计点法、分类法等),或基于维度自行设计评估问卷和评分标准。
其中,因素计点法因其客观性和量化优势,是构建精细化职级体系的首选。
找“标杆”先量
尺子准不准,需要进行验证。
我们可以选出各层级、各职能的代表岗位作为“标杆”,由跨部门专家组成评估委员会,对这些岗位进行校准评估,确保对标准的理解一致。
这一步,是让职位职级体系公平、公正、可落地的关键。
梯子,得会“长个儿”
没有一套体系可以一成不变。
体系,必须具备“进化”的能力。外部环境变了、战略方向变了、业务模式变了,职级体系也要跟着变。
一套2020年的体系,放到2025年可能就不适用了。企业应定期回顾战略重点,重新审视价值评估维度的权重。
比如,从“规模增长”转向“效率提升”,关键岗位、核心能力还是那些吗?该调整权重就调整,该重新量就重新量。
好体系的标准是“能用”
不是“完美”
职位职级体系的价值,不在于设计得多复杂,而在于能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战略方向和业务重点,并融入管理者的日常决策。
只有被用起来,才能发挥价值。在实践中,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从“管人”转向“管规则”
很多团队在定薪、调薪或晋升时,常常争论不休。有人说张三贡献大,有人说李四更努力。但这种讨论往往陷入主观判断,难以统一标准。
解决的关键,不是去评人,而是回到规则。从岗位职责的价值、任职者的能力水平、实际的业务成果出发,把“我觉得”变成“规则说”。
当决策依据清晰、标准透明,管理就更有公信力。员工也会更关注能力提升和结果产出,而不是关系和情绪。
一个成熟的组织,不依赖个人判断,而依靠规则运转。
2.讲战略的故事,说业务的语言
很多管理者抱怨,职级体系“不接地气”,和实际业务脱节。
原因很简单:规则设计时,业务的声音太少。
一个好的体系,必须反映战略重点,必须听懂业务语言。这就要求业务干部深度参与体系建设。他们要把战略目标和一线实际,转化为岗位价值的具体描述。
例如,如果企业以客户为中心,岗位评估应突出“客户满意度”和“服务改进”;如果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岗位评估应强调“技术突破”和“创新能力”。
3.平衡“刚性”与“弹性”
制度要有边界,也要有空间。
体系太硬,会让创新受限;体系太松,会造成混乱。优秀的管理者,要懂得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在核心标准上,要保持稳定,比如岗位价值、能力要求、绩效结果;在能力评估方式上,要保持开放,比如允许不同路径达成同一目标,为特殊人才设置“破格通道”。
刚性让体系有秩序,弹性让体系有生命。
一套能适应变化的体系,才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定。
AI时代,更要用好这把“标尺”
2025年初,物流巨头UPS宣布裁员2万人,CEO凯萝·多梅的解释简单直接:“AI优化了业务流程”;
Meta的扎克伯格同样表示,到2026年,或许一半的开发工作会将由AI完成;
阿里巴巴、京东、盒马鲜生等企业,也在积极推进AI助手、智能仓储、自动供应链等技术......
这些变化说明,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组织。
AI正在重塑岗位结构。
过去,企业的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岗位是围绕人的能力和流程分工来设定的。
现在,AI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能承担部分甚至全部的认知劳动。这意味着:
一些岗位会被AI直接替代;
一些岗位会被AI显著重塑;
同时,也会诞生大量“人机协同”的新岗位。
AI让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岗位”的定义。
过去,一个岗位是一组固定的职责与任务;未来,一个岗位可能被拆解成多个“能力单元”。
哪些由人完成,哪些由AI完成,需要重新划分。
比如,在客服岗位中,AI可以承担70%的标准化咨询,人类客服则负责复杂沟通与情绪安抚。
因此,在设计职位职级的时候,企业需要思考:
哪些岗位的价值由AI放大?
哪些岗位的价值因AI降低?
哪些岗位的价值取决于人机协同?
未来,新的职级体系的能力要求也有所变化,比如会更倾向于智能应用能力——能否高效利用AI工具提升成果;创新与判断能力——能否在AI提供的信息中做出更优决策;协作与领导能力——能否引导人机协作,放大团队价值......
在AI时代,职位职级体系不只是管理工具,更是组织升级的底层逻辑。
职位职级体系绝非僵化的管理工具,而是将创始人的宏观愿景,解码为全员认同的行动逻辑,从而在规模中维系公平,在变化中锚定秩序,让持续增长从可能变为必然。
当管理者能用好这把“价值标尺”,就能将琐碎的人员管理转化为系统的价值经营,这既是管理艺术的升华,更是组织效能的质变。
*文章仅代表专家个人的专业意见表达,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观点与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