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企业⇌人才的双向奔赴?

“企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所有伟大的事业,都是人干出来的。
苹果公司老板乔布斯表示,他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网罗一流人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则表示,如果把微软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微软就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无数管理者都渴望得到的宝贵财富。然而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找不到人、招不来人、留不住人......成为了压垮众多企业的‘大山’。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在这个致敬劳动者和奋斗者的日子,我们来谈谈:如何牵引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实现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奔赴,达到共赢。”
——窦斌
部分正版图片来源:摄图网
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窦斌
资深顾问
近13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曾任华为中国区/海外多个代表处HRD,某上市公司人资中心总经理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人才”二字出现了20次。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从未过时,乃至更甚。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4800万户,10年增长2.7倍。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今年的2月月报显示,在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里,境内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已经达到5363家。
面对企业的压倒性增长,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挑战。
“盖好工厂等人才”的模式已不适用,“人才荒”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企业为什么总是缺人才?
一是找不到。
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领导者对于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并不了解,在选择人员的时候可能只是单凭自己的喜好,并没有考虑人员的实际能力,以及与业务的契合度。
特别是在业务发生变化或者在拓展新市场的时候,管理者对业务的不了解进而导致了岗位职责的不清晰。
比如老板想成立一个部门,就先拍脑袋成立了,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部门具体要做什么?能创造什么价值?与现有的部门之间是否存在重复工作......
风风火火干了两三个月之后,前前后后投进去了十几万成本,却什么成果都没见到,团队攒下了一肚子的抱怨,人员最后也没留下来。
业务不清楚,诉求不清晰,就很难定位到准确的人,更别说是优秀的人才了。

二是招不来。
大浪淘沙,找到了合适的人才之后,依旧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比如工作地是否符合、薪酬激励是否足够有吸引力等等。
面试就像是相亲,你情我愿,双向选择。优秀人才就好比是相亲市场里的优质对象,能不能“牵手成功”,全看眼缘,以及面试官能不能开出具有竞争力的条件。
在绞尽脑汁提高外部竞争力的同时,企业得做个“端水大师”,不但要兼顾内部公平,还要考虑外部市场标准,以创造一个全面满足员工期望的工作环境。

三是留不住。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企业与人才的雇佣关系,在只有利益的维系下是十分脆弱的,只要稍有失衡,就很容易促使人才的离开。
而人才进入企业后,创造价值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期,小则几个月,大则几年。
人员流动率高,对公司来说既是人力成本上的损失,也是对企业品牌的严重损伤。
很多企业把问题归咎于员工的问题,没有去系统分析人员流动背后的逻辑,比如企业是否具备合理的晋升、薪资制度,经营目标分配是否合理,企业文化建设是否到位等等。
表面上是人才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管理的问题。

因此,要想解决人才问题,清晰地定义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要想找对的人,先成为对的企业
首先,人才不是万能的。
管理者不能指望着,仅凭一两个优秀人才,就能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那样无疑是异想天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比如适合做项目经理的人不一定能当技术人员。
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干合适的事,以及把不合适的淘汰掉。
因此,对人才的评估方法,也不应该是标准化的。
企业应避免仅凭主观印象进行用人决策,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包括是否符合企业文化导向、进行360度评估调查、关注工作中的实践表现、观察人品作风等,以确保选拔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得先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
企业如何看待人才,决定了它能吸引到什么样的人才。
1.正视人才价值
许多企业的目标就是盈利,而利润=收入-成本。成本就包括生产制造成本、日常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等等。
当收入变少了,为了达到盈利目标,企业就只能选择在成本和效率上下功夫。有的企业甚至在人力成本管理上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直接减少人才投入,最常见的就是裁员或降薪。
这种注重短期利润,而忽视了长期发展的做法,能解燃眉之急,但不是长久之计。
最终,企业的管理目标还是要落到组织外部,也就是“多打粮食”上面。
那谁去“打粮食”呢?最终还是得靠人。

然而,低人力成本请不来高质量人才,没有高质量人才就很难创造出高价值,于是企业只能通过不断地节省开支来渡过危机,陷入成本怪圈和人力怪圈的恶性循环。
人才兴则企业兴,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首先要正视人才的价值。
2.包容的文化
当一群人才聚集在一起时,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
哲学大师与物理学大师的时间观还存在差异呢,但你不能否认他们就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
包容就是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并且可以开诚布公地讲出来。企业的目的,是营造一个包容性的氛围,让人才能说、敢说、会说。

适当的冲突可以防止管理者的一意孤行和企业前进方向的偏离。
但争议的解决一定是基于公正的事实,而不是屈服于领导的权威。
3.为人才创造成长机会和空间
华为任总强调:我们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求全责备优秀人才就选不上来,“完人”也许作不出大贡献。
任何伟大的企业,都是从小公司成长起来的。很多大牛人才,在初入职场的时候,也不见得有多出类拔萃。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一定会显现出他的价值。
企业要做的,就是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员工的内在驱动力。
企业不断给员工个人提供成长的机会,员工就干得越来越好,就推动企业做得越大越强。
人才和企业之间互相造就,共同进步,最终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4.将个人的长处变成组织的优势
古人云,用人之道,贵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管理者要允许人才有短板和不足,人才也要允许管理者存在经验和能力上的不足。
在聘用人才的时候,管理者的眼光不应该过度关注每个员工的短板,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
通过不同的优势组合,将每个人的长处组合在一起,变成企业文化、人才、创新、流程、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能力,形成组织的整体优势。

企业人才观的建设,可以有小的误差,但是不能有大的偏差。
企业的文化和人才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人才策略,企业应该重视人才,科学管理人力成本,打造优秀雇主品牌。
2025澳门原料1688大全凭借雇主品牌建设方面的卓越表现,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届深圳成长型企业最佳雇主评选活动—“最佳雇主企业发展奖”称号,多个优质岗位正在热招中↓

三、从“我”走向“我们”: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双向奔赴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这样来形容一个忙于工作的人:他事业心挺强的。
然而,大多数人口里说的“事业”,其实只是工作量比较多而已,并不一定是事业。相反,他的工作内容可能才是别人事业里的一部分。
这里强调的是对待工作时的心态和态度:为别人打工是工作,为自己奋斗才是事业。
有管理学者曾提过,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职业共同体
员工为了谋生,与企业形成了最基本的雇佣关系,员工付出劳动,企业支付报酬,这里强调的是“能够做”。
利益共同体
员工的中长期利益与企业经营绑定在一起,例如通过长期激励机制等,强调的是“可以做”。
事业共同体
更多地涉及到共同的信念和目标,类似于合伙人关系,可以理解为是“想要做”。
命运共同体
属于更深层次的关系,一般通过使命来驱动自我,强调的是“应该做”。
比如,有一个公司老板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让人十分触动。他说:“无论是高层还是干部,所有人都能离开,都能抛弃这个企业,唯有我不能,因为它是我一辈子的寄托所在。”

要实现这些不同层次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员工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还取决于企业能否提供引导和支持,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架构、流程管理和激励机制等。
企业需要建设这样的平台和环境,做好“一硬一软”,引导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达到“力出一孔”的效果。
一硬:“硬支撑”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需求比作了一座金字塔,从底层到顶层,逐层递进。

企业与员工可以通过价值交换,满足最基本的两层需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通俗地讲,就是不仅能吃饱饭,还顿顿能吃饱。
通过价值创造、评价和分配的循环链,企业可以与员工进行价值交换。

首先,以客户为中心,先一起把蛋糕做大。价值创造的路径要清晰:为什么创造价值、为谁创造价值、谁来创造价值?在这过程中,企业还得提供辅导,帮助员工提升达成目标的能力。
其次,以结果为导向,衡量产出价值。就像两个技术人员都开发了一个产品,哪个产品更好,总是能从各个评断标准得出结论的。
最后,以奋斗者为本,论功行赏。科学分配,多劳多得,能者多得。不让雷锋吃亏,不让奋斗者寒心。
一软:“软环境”
企业文化和氛围的建设同样重要。物质激励在初期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明显,但随着员工财富的积累,其边际效应递减。
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人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社会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尊重需要),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实现)。
作为一个独立组织,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文化氛围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满足每一个员工的后三层需求。
当员工的需要得到满足,员工的意识与行为也将自然而然地与企业牵引的方向逐步匹配,也就自然而然地符合文化价值导向。
作为管理者,除了要会知人善任,还要会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撬动员工的内驱力,从根本上解决价值创造的动力问题。
正如乔布斯所言: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才。
当企业发展停滞不前时,管理者不要急于招揽各种各样的人才,不妨先停下脚步,看看自己的管理策略是不是出了问题。
管理者只有从员工的自身需求出发,采取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管理手段,“软硬”兼施,才能有效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
善待奋斗者,让企业茁壮成长,如同茂密的森林覆盖大山。只有珍视每一颗努力成长的种子,才能收获满园的芬芳与硕果。
携手共进,互相成就。让企业成为行业的参天大树,任凭风吹雨打,始终屹立不倒,枝繁叶茂!
最后,祝大家劳动节快乐!
致敬每一位努力奋斗的劳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