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双叒叕延期了!研发项目的准时交付,只能靠加班?

“前不久,有个负责公司研发的客户抱怨说:虽然研发部门天天加班,却还是老被客户和销售人员投诉,因为无法按时交付,总有一些突发状况导致项目延期,不是这里要改一点,就是那里要加需求。最后面对各部门的‘甩锅’,开发人员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普遍性困难。比如,研发项目延期就是研发类企业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研发项目延期的问题。”
——裴建华
部分正版图片来源:摄图网
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裴建华
资深顾问
20年以上标杆公司工作经验
PDT核心成员、IPD变革亲历者
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一提到项目延期的原因,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1.前期设计不充分,导致技术方案调整:营销没参与前期方案阶段,或疏于参与设计的过程管控,导致产品上市后营销困难。
2.工作量评估乐观,实际工作量超预算:老板理所当然地认为,觉得既然其他企业都能做到,那我们肯定也可以,却忽略了别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
3.资源协调问题:一些企业的计划性比较差,没有做好资源的有效管理。哪个项目急就先做哪个,早期的项目不断被插队,进度只能不断推后。
4.紧急市场项目需求: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依靠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缺乏市场需求定义/评审环节,仅凭开发人员个人经验识别,产品推出后问题不断,客户经常有临时需求需要修改。
5.新产品开发中使用的技术不成熟:技术尚未成熟,项目就急于进行下一步,导致开发周期延长。推出产品之后,反复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返工。
除了以上的这些,更有人力配置不到位、关键技术人员瓶颈、跨部门协助困难、供应商不能按计划交付等等。

每个研发项目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都不是延期的理由!
要知道,研发项目延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错,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零部件的采购/库存受影响、市场机会窗的错失、生产制造计划的被迫调整、市场推广活动的推迟......最重要的,是会损害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导致客户流失和口碑下滑。

试想下,一个老是说到又做不到的企业,又怎么吸引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呢?
标杆经验:按时交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针对项目延期的问题,其实也不是无法解决的。
同一个产品需求,明明都在同一个研发部门,为什么有的人(精英)做了一次就过,而有的人则需要反复返工?
能不能把精英的经验复制成组织的能力,形成企业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让所有的产品开发人员都按这套方法操作,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呢?

标杆的实践证明,95%以上的研发项目都能按计划交付。
按照IPD产品开发、技术开发流程,做好需求分析分解和工作量评估,做好项目计划并高效执行,管控进度和技术风险,项目按时交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产品开发不仅可以被管理,更是可以被流程化、规范化管理的。
一、一切为了胜利:用绩效激活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首先,打造一支胸怀梦想、充满活力、团结奋进的研发队伍十分重要。
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营一杆枪,才能持续构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就像是一群人拉一块大石头,如果所有人都往同一个方向发力,拉起来就很轻松,前进的速度自然就飞快。但如果有的人往东拉,有的人往西扯,力量被相互抵消,石头就会缓慢前行,甚至停在原地不动。
在这过程中,牵引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发力是关键。

企业可以建立合适的研发项目绩效管理机制,将项目进度的偏差当作产品开发/技术开发项目考核的最主要指标。
这个指标与团队绩效相挂钩,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奖金评定和职位晋升。
在职能式管理组织中,员工的绩效直接由部门领导说了算,部门领导决定了员工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员工更愿意直接听部门领导的,工作重心自然就偏离了项目本身,更别说要以客户为中心了。

但面向市场的研发项目是需要跨部门协助的,甚至需要直接面对客户,一旦沟通协助不畅,就会导致项目延期。
IPD流程明确了项目经理要对项目目标的实现负责,建立基于矩阵式的绩效管理模式,让项目经理责、权、利对等。
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能力要求不同。
项目经理需要对业务有较深入的认知,站在全局思考者的角度,思考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等,以及是否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并及时处理问题和规避风险。

虽然许多技术人员在技术表现上很出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也具备强大的沟通能力,能敏锐地感知市场风向以及准确地获取客户需求。
因此,重视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设置专职的项目经理,打通人才培养通道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大目标”化为“小动作”:实现小步快走
1.细化工作量评估
很多企业的工作量评估往往比较粗糙。
例如,一个最小的任务经常被评估为需要2~3个月来完成,这意味着我们要在2~3个月后才能对成果进行评审或测试,即使发现问题了,也很难在一两周之内赶工修改到十分细致和完美。于是,项目也就只能延期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标杆企业的做法,对WBS粗粒度进行管理。
企业可以利用过往的经验数据来建立一个基准,以避免项目经理完全依靠个人经验识别WBS,后期不断修改增加改正成本。
通过将研发项目活动从上到下按照树状结构逻辑性地分解下来,每个任务的工作量不超过40个工时,也就是一周的时间。这样,研发部门可以及时纠偏,从而更好地控制项目进度。

没有分解不了的工作,如果你认为分解不了,那么大概率是因为还不够了解。
2.避免任务耦合
其次,要尽量减少任务之间的耦合,避免出现过多任务相互依赖的情况。
研发部门应该努力实现任务的并行处理,让团队成员能够同时推进不同的任务,从而减少依赖点。
耦合度越低,模块之间依赖的程度越低,模块的独立性、复用性和可移植性就越强。
才能尽量避免被动陷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窘境,在测试和变更管理中也能更灵活处理。

3.设定多个里程碑
在这过程中,要切记不能仅仅只是埋头苦干,又或者是将里程碑设置得过于宽泛。
很多项目经理的进度设置时间范围跨度很大,比如只按照IPD的流程将几个Tr点设置为里程碑。

大多数人在工作时都有“前松后紧”的习惯,里程碑可以强制规定在某段时间做什么,从而合理分配工作,细化管理力度。
每一阶段的进度都需要逐步逼近目标,里程碑产出的中间“交付物”就是每一步逼近的结果,也是控制的对象。
三、合理利用资源:让计划赶上变化
管理者需要思考,如何让企业有限的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在进行项目相关工作时,研发部门不应该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公司资源(人力资源/实验室/设备等)随时可调用,特别是在需要共享资源的情况下更要谨慎。
企业可以使用SPAN(战略定位分析)组合管理工具进行项目优先级、规划路标的制定,合理分配和管理资源。
对于新加入的项目,要进行专项决策评审,不能随意插队进入到公司资源管道中。

在新产品的研发项目中,以客户为中心的要求使得紧急需求的变更不可避免。
首先,根据过往项目经验数据,研发部门可以先预留一定的工作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
其次,面对客户的新需求,研发部门其实不一定需要无条件满足。可以先进行需求分析,考虑需求实现的必要性。
产品管理/SE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到一线与客户沟通,理解客户的真实意图。如果需求确实合理,那么再来考虑实施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需求可以通过暂缓或者其他方式处理。
因此,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并做出合理判断,是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市场需求变化无法避免,且这种变化对进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研发部门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进度不受过多干扰,比如和一部分优先级相对低的需求进行置换或降低部分规格,以保证整体进度不受影响。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度是最优先的考虑因素。
例如,原计划可能包括10项任务,但如果进度受到威胁,研发部门可能会调整为9项,以确保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四、并步开发: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相分离
在项目管理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技术成熟度的问题。
为了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因技术不成熟而导致的创新滞后问题,企业应该适当分离产品中的技术,并对不成熟的技术进行提前预警和准备。
就像搭积木一样,先把成熟的技术模块准备好,打好底座,在产品开发的时候即拿即用。

如果涉及与供应商合作,与供应商保持密切沟通则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极端情况下,研发部门甚至需要与供应商联合解决问题,如采取工程师驻场等方式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同时,企业也要准备备选方案(Plan B),以确保项目不会因单一方案的失败而受阻。
最后,要做好风险管控。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定期的会议机制,如每日站会、项目例会和PDT例会等,及时了解技术、进度、资源等风险,及时给出应对措施。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
要想真正做好一个产品,就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不代表过度延长项目时间就是一件好事。
要想有效解决研发项目延期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项目延期的关键原因,然后再从产品战略规划、研发团队的绩效管理机制、跨部门协同的组织流程等方面系统规划,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产品开发从来就不只是研发部门的事,需要多个部门的多方支持、通力协作才行。只有站在市场和产品的平衡点上,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实现理想的研发项目交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