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做企业,如何跨越百亿“天花板”?

发布时间:2025-03-05
10001.jpeg



“一边增长、一边焦虑,是很多企业家的常态。


当扩张速度超过组织承载力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将几何级数攀升。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某些万亿市值巨头会突然陷入危机,而深耕细分领域的中型企业却能穿越周期。


事实上,企业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数字的堆砌,在于规模、质量与时间的动态平衡。


规模是骨骼,质量是血液,而持续进化的能力才是企业跳动的心脏。


——吕银夏

图片来源:摄图网、传世智库等

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10002.jpeg


当企业突破生存考验迈入成长期,一旦营收破亿,就会开始憧憬十亿、百亿、千亿、万亿......


这不仅是一种“凑整”执念,更是企业家对扩张的追求。


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代表着商业成功的象征。


但这时,管理者往往也会陷入一种“规模焦虑”——是否要继续扩张市场份额?如何避免“虚胖”陷阱?成长为一家“长寿”企业的秘诀是什么?


在商业世界中,"做大"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做强"是竞争力的核心,"做久"则是基业长青的终极命题。


要实现这三个维度的统一,企业必须理解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矛盾与底层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企业如何通过文化线、业务线、能力线,破除越想增长、越难增长的怪圈,跨越百亿“天花板”。


10003.jpeg


10004.jpeg

追求一定利润率水平上的

成长最大化


"企业是做什么的?"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折射出商业世界最深刻的认知鸿沟。


很多企业可能认为:“企业是来赚钱的。”


在他们心里,利润是企业的第一目标。有了利润,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壮大。


然而,但当短期财务回报成为唯一导向时,这种经营理念可能会导致组织陷入"增长陷阱"——表面上实现了财务结果的短期跃升,实则透支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10005.jpeg


我们常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牺牲企业的长期价值,或错失战略机会点的及时获取,进而毁掉企业的未来。



波音公司是过度追求短期利润导致企业危机的典型案例。自1997年并购麦道后,其工程师文化被金融资本主导,转向以股票回购和股东分红为核心策略。


过去几年内,波音公司面临了严重的挑战,包括737 MAX的软件缺陷、787梦想飞机的生产质量问题、新飞机如777X的发动机和设计问题等等。


这种质量危机不仅造成当期利润损失,更严重的是导致品牌信任度断崖式下跌,损害了客户忠诚度。



关于企业经营的目的,华为的做法是:追求一定利润率水平上的成长最大化。


如果仔细看华为财报,我们会发现,华为每年的利润率都保持在8%左右,唯有2021年和2023年超过10%。


追求一定利润率水平,也就是指的这8%:在保证企业生存能力的同时,将多余的利润用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成长的最大化。


10006.png

数据来源:传世企探


企业的持续成长本质上是 "组织生命力" 的进化:在创业期锻造生存韧性,在成长期构建系统能力,在成熟期进行价值创新。


组织变革绝非企业规模扩张后的被动选择,而是贯穿发展全周期的主动战略。



比如,曾有这么一家企业。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A企业的营收达到了百亿级规模,完成了从源头到终端全产业链环节的业务整合,但利润率却不足1%,其投资回报率甚至低于银行存款收益。


当该企业意识到问题所在,试图重构管理体系时,庞大的业务网络却已成为变革的掣肘。


正如下雨了才去修屋顶一样,最好的变革时机已经错过了。



管理是永恒的课题。


企业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将管理体系的迭代融入发展基因,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停地修剪枝叶,把组织之前野蛮生长的态势聚拢在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下,使其最大化发挥作用。


10007.jpeg


10008.jpeg

企业发展的三条线:

业务线、能力线、文化线


十亿和百亿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涉及战略规划、商业模式、潜在风险、管理模式等多维度的转变。


过去的打法显然已经不适用于新的商业战争,企业必须破除“路径依赖”的困境,从业务线、能力线、文化线的质变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1.业务线:持续做强第一曲线,不断开拓第二曲线


企业业务线的成长不仅依赖于规模扩张,更需要通过结构性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既需要在传统业务领域持续深耕,也要敏锐捕捉新兴机会开拓增长新路径。


一方面,持续做强第一曲线,在主核心业务领域深度渗透。


从公司层面看,企业拥有三条至关重要的业务流。


1

集成产品开发(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该流程贯穿从客户需求洞察、产品规划、Charter开发到产品开发、上市,再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是面向业务成功的产品开发模式,其本质是从机会到商业变现。

2

线索到回款(LTC-Lead To Cash)

这一流程始于市场线索的获取到回款的实现,中间环节则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和满意度展开。

3

从问题到解决(ITR-Issue To Resolution)

从问题到解决是指客户服务过程中,从客户提出问题或投诉,到问题得到解决的整个流程。它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打通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服务过程,以端到端的方式打造服务闭环。


10009.png


基于以上三大主业务流,企业需要以客户为中心重构其他流程。包括使能类流程(战略、资本运作、客户关系、服务交付、供应链、采购、质量)、支撑类流程(人力资源、财经、业务变革&信息技术、基础支持)等。


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前后相互支撑,才能形成完整的价值创造体系。


10010.png


另一方面,当企业在本土市场建立优势后,随着市场饱和、竞争加剧等,第一曲线会逐渐趋于平缓或下滑。


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理论提出,在企业或个体的第一增长曲线(第一曲线)达到顶峰之前,寻找并启动新的增长点(第二曲线),以实现持续增长。


这一理论强调,传统的增长曲线通常呈现S形,当第一曲线接近顶点时,企业需要通过创新和转型找到新的增长路径,从而避免衰退。


因此,第二曲线的孵化便成为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必然选择。


例如,英特尔(从存储器转向处理器)、奈飞(从DVD租赁转向流媒体)、微软(从操作系统转向云计算)等企业均通过在第一曲线顶峰前探索新业务,实现了持续增长。


10011.jpeg


需要注意的是,当企业试图跨越增长鸿沟时,往往要注意三大风险漩涡:战略失焦导致资源分散、组织割裂引发的管理失控、财务透支造成的生存危机。


企业可以选择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方式进行风险对冲。



例如,腾讯的“赛马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腾讯最重要的内部创新和竞争机制,通过赛马机制,成功走出了QQ秀、《王者荣耀》和微信等产品。



通过加强战略协同、推进数智化转型、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强化创新能力等策略,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产业链整合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10012.jpeg


2.能力线:打造持续“能赢”的组织


除了业务线,还有一条相对隐蔽的线,我们称之为能力线,即组织能力,包括流程、机制、人才和干部等多个方面。


一个人的能力叫个人能力,一群人的能力叫组织能力。


如果没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作为支撑,企业将无法从第一曲线跨越到第二曲线,更无法支撑业务的飞速发展。


10013.jpeg


业务和流程决定组织

形成组织的前中后台阵型


基于三大业务流的重构,企业需通过前中后台的深度整合,打破传统部门壁垒,构建权责分明、资源互通的高效协作体系。


1

前台部门(BG/MN/产品研发平台)

作为直面市场的“冲锋部队”,前台的运作远非依赖个人能力即可完成。以业务集团(BG)、市场单元(MN)及产品研发平台为核心的前台体系,需通过流程标准化与敏捷迭代机制,快速捕捉客户需求并转化为商业价值。

2

中台部门(战略Marketing/投资/集成供应链等)

中台扮演着“资源变速器”的关键角色,其核心使命在于将后台的稳定资源转化为前台可快速调用的能力模块,通过业务中台与数据中台的双轮驱动,解决前后台转速失衡的痛点。

3

后台部门(人力资源/财经/内控审计等)

主要表现为支撑作用,体现在“风险锚点”与“效率引擎”的双重维度。


值得强调的是,组织架构重构需与治理体系变革同步。


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需在战略层面明确前中后台的权责边界与资源投入比例;董事会则通过专业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数字化转型委员会)推动跨部门协作。


10014.png

当流程得以展开后,就形成了不同的责任中心(如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等),以及不同的角色/岗位,进行矩阵化的分工与合作。


10015.png


流程定义角色/岗位

形成岗位角色的矩阵化分工与合作


在现代企业运营中,流程驱动下的角色定义与矩阵化分工已成为提升组织效能的核心策略。


以LTC(线索到回款)流程为例,其本质是通过明确的角色划分与动态协作机制,实现从商机挖掘到价值兑现的全链路闭环。


10016.png


这一过程中,客户经理(AR)、解决方案经理(SR)、交付经理(FR)等角色形成的"铁三角"团队,不仅体现了流程角色的专业化设计,更展现了矩阵式组织的协同优势。


这种流程驱动的矩阵化分工体系,本质是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网络。


10017.png


未来,随着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渗透,角色分工或将进化为"人类能力+机器智能"的增强型协作模式,但以流程为纽带、以价值为导向的协同内核将始终是企业效能跃升的关键引擎。


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能力建设的实践中,企业不可将能力提升等同于培训投入,忽视流程与工具的适配性;抑或是在企业发展还未成熟时,过早追求组织复杂度。这些误区不仅会消耗资源,还可能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3.文化线:从个人成功到组织成功


最后,还有一条更为隐蔽的线,即文化线。


十亿级企业在突破规模瓶颈时,往往面临“创始人文化”向“制度文化”的转型阵痛。


当企业创立之初,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团队成员相对集中,创始人可以通过个人理念传递,激发团队的共同努力,奠定企业的文化基因,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方向。


10018.jpeg


当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组织脉络变得复杂,企业一把手的意志需要变成整个组织的意志,从“家天下”走向“公天下”,以指导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有的企业,规模已经到了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却始终以个体户的思维做企业。老板既是经营者,也是投资者、管理者,优秀人才来一个走一个。


这种文化困境的本质,恰是管理者个体局限与管理机制系统性缺陷的叠加产物。


10019.jpeg


此外,在十亿迈向百亿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完成从“生存导向”到“价值驱动”的进化。


使命愿景的迭代本质是企业价值定位的升维。



比如,华为的愿景演进路径就极具代表性。从早期“农村包围城市”的生存导向,到“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行业引领驱动,其背后是价值主张从产品输出向生态赋能的转变。


这种升级不仅体现在技术战略层面,更通过“数字包容”“安全可信”“绿色环保”“和谐生态”四大可持续性战略,将企业使命与全球数字化进程深度绑定,创造了超越商业利益的精神感召力。



从松下幸之助的鞠躬文化到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价值观,从《华为基本法》到谷歌的20%自由创新时间,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总能在创始人的精神火种与时代需求的碰撞中,找到文化基因的最佳表达方式。


10020.jpeg

突破百亿营收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企业基因的重塑过程。


从机会成长到战略成长这一阶段,充满了陷阱,一步踏错,就容易陷入老业务增长放缓或停滞、新业务难以造血的泥淖里。


跨越百亿“天花板”,需要成长的运气,更需要成长智慧、成长方法。


当传统管理思维遭遇"规模诅咒"时,系统性变革将成为打开增长黑箱的密钥。那些成功跨越鸿沟的企业,无不是将战略重构、组织进化、数字化转型熔铸为新的商业物种。


在这个强者恒强的时代,唯有充分理解经营的本质,保持持续地进化,才能从无序中找到有序,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


*文章仅代表专家个人的专业意见表达,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