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打败你的不一定是竞争对手,也可能是时代

发布时间:2025-03-14

10001.jpeg



“在股市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靠运气挣来的钱,最终都会凭本事亏回去。


放到企业经营的语境下,这句话更像是一记警钟。有些企业喜欢把运气当成本事,把时代的红利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这种认知偏差往往成为失败的导火索。


站在2025年的当下,全球经济波动加剧,技术迭代与政策变迁交织,企业若仍沉迷于‘赌周期’的侥幸,无异于蒙眼狂奔。


真正的战略定力,绝非盲目坚持,而是在规律性的骨架上生长出应对变化的肌肉:既要看懂潮汐的方向,也要练就逆流而上的体力。

——阎林祥

图片来源:摄图网、传世智库等

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10002.jpeg


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本质上是与周期共舞的历史。


从地球气候的冰期轮回,到经济系统的潮起潮落,再到技术革命的迭代浪潮......周期规律如同隐形的引力场,既塑造着社会发展的轨迹,也考验着个体与组织的生存智慧。



微信图片_20250317105138.png

五千年气候变迁

背后的历史周期律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气候变迁与历史兴替始终交织成不可分割的双螺旋。


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家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首次系统揭示了中国近五千年间"四暖四寒"的气候规律:


温暖期是中国的繁荣兴盛期,反之,寒冷期对应了中国的战乱时期。


10003.png

中国5000年历史气温变化图


每一次气候节律变化,都伴随着农业生产、人口分布和能源利用方式等的改变,最终重构人地关系,改变文明走向。



例如,在第二个温暖期,温暖气候推动水利技术飞跃,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采用中流作堰技术分流岷江,灌溉成都平原三百万亩农田,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关中,这些工程帮助农业产量大幅提升。


两宋时期进入第三个寒冷期(1000—1200年),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可通车,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全部冻死。寒冷促使煤炭使用增加,北宋汴京“尽仰石炭”,焦炭技术出现,推动冶铁业发展。同时水利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王安石推行放淤法,利用洪水泥沙改良土壤,缓解低温导致的土地贫瘠......



回望这些历史智慧,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以400-800年为框架的大周期中,嵌套着50-100年的次级波动,共同编织出了在不同温度曲线下的文明存续图景。


然而,真正决定文明走向的并非气候本身,而是人类在波动中培育出的抗逆智慧——无论是水利工程对季风规律的精准利用,还是能源转型对生态压力的主动化解,都展现出了人类在识别周期特征基础上主动适应的生存智慧。


如果我们无法阻挡周期的到来,那么识别这种律动,选择合适的姿态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0004.jpeg



10005.jpeg

新能源产业多重周期叠加

中国企业迎来重大机遇拐点


在商业领域中,经济活动也会受到不同层面的周期性影响。


宏观层面存在经济周期、库存周期、产能周期、技术周期等基础规律;在中观层面,许多行业如航运、房地产和新能源等,由于技术发展、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通常会表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完整循环过程。


此外,还有企业经营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等等......


10006.jpeg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指出,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2%,超过2023年欧盟全社会用电量。


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1.8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8.6%,超过全国第三产业用电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2023年同期增加5419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新增用电量的86%。全国可再生能源平均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由此可见,中国电力能源结构持续向可再生清洁绿色能源方向转型和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国正式启动“逐日工程”,标志着中国在太空发电站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中国已攻克关键技术,英国、日本等国也加速推进类似计划,但中国在技术验证和项目进度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宇航学会空间太阳能电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明研究员表示,面向未来,着眼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远景,长远目标是建成GW量级(十亿瓦量级发电装机容量)的可商业化运行空间太阳能电站,这样一座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规模将达到一万吨左右。


新能源产业正从传统光伏、风电向更前沿领域拓展,发展空间持续扩大。


在这一背景下,结合面向2035年的四大关键周期,中国新能源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0007.jpeg


在经济周期方面——


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预测,中国GDP将在2035年左右超过美国。


这一经济实力的跃升不仅源于年均5%以上的GDP增速,更依托于制造业升级、人民币汇率走强以及科技创新的叠加效应。


10008.png

数据来源:高盛全球投资研究(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


在能源需求周期方面——


《世界能源展望2024》曾就2010~2035年间国际社会对能源与电力需求的变化进行了对比。


该展望认为,鉴于全球人口增加以及各地区经济复苏不一,基于各国在能源、气候等领域最新的政策目标,从2023年至2030年,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将进一步减缓至仅0.5%。


反观电力需求,会从2010~2023年2.7%的增幅提升至2023~2035年的3%。


10009.png

数据来源:《世界能源展望2024》


在产业投资周期方面——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再生能源、电网投资将持续扩张,全球需要建设更大、更强、更智能的电网作为支撑。


10010.png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IEA)


在能源结构周期方面——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能源结构演进为电气化程度更高的新能源系统,2025~2035期间存在多次能源结构变化转折点,可能会引发更多调控政策和投资拐点。


10011.png

来源:国际能源署(IEA)


随着全球电力需求飙升,一个新的、更加电气化的能源系统的轮廓正在逐渐清晰。


到2035年,几大关键周期叠加,能源产业仍是黄金赛道,中国必将诞生推动世界能源文明进程的世界级领先企业。


然而,新型电力系统的“双高”特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在电源侧、用户侧、配电侧、储能侧的建设亟待加强。


1

在电源侧:新能源逐步从增量主体到结构主体;

2

在电网侧:从单一大电网到大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

3

在用户侧: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终端用能领域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

4

在储能侧:从满足日内平衡到日以上平衡到覆盖多周期的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


10012.jpeg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中国电力系统正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革命。


以前的电力系统就像是一个“钢铁巨人”——庞大、稳定但略显笨拙。而如今,在智能化浪潮的加持下,这个巨人正在“换脑换心”:新能源不再是“备胎”,而是驱动未来的主引擎;电网不再是“独木桥”,而是带动智能化的能源互联网。


过去,我们说“大鱼吃小鱼”,现在则是“快鱼吃慢鱼”。


未来的商业竞争,将是进化速度上的比拼。那些率先完成进化的企业,终将在商业生态中占据核心生态位,慢知慢觉的企业将被大浪淘沙般淘汰出局。


站在2025的关键节点,AI应用爆发式增长、高端制造国产化提速、绿色能源技术突破三大趋势不断重塑产业格局。


10013.png


企业必须持续构筑与产业趋势相匹配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产业的趋势转化为企业的优势。



10014.jpeg

抓住窗口期:吃着碗里的

做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


2022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5年。很多企业尚未经历完整周期,更谈不上穿越周期了。


企业创业和发展,除了要会识别周期的发展特征,更要会在波动的周期中构建稳定的组织能力。


在全球科技产业激烈竞争的格局下,华为用30年时间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体系,支撑其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增长。


我们可以通过解析华为成长的底层逻辑与实践框架,以获得发展启示。


华为监事会主席(原轮值董事长)郭平总在《常变与长青》中分享了华为的增长路径——马利克曲线。


10015.png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是欧洲著名的管理大师、“圣加伦管理学派”创始人。


他几年前到华为给管理团队做了一次演讲,针对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给华为介绍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利克曲线”。


马利克曲线共有三条曲线。


曲线1是目前企业存在的根基,每个业务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开始的萌芽,到迅速发展,再进入平稳期,最后慢慢衰退。



例如,自行车工业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以手工组装为主,产品价格高昂且性能不稳定。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被列为“国民经济四大件”之一,产量迅速提升。


进入2000年后,市场饱和,随着传统代步需求下降,高端运动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兴起。2020年以后,传统代步自行车需求逐渐萎缩。



10016.jpeg


曲线2是企业未来存在的根基,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新技术、新的产业机会,虽然没有存量业务的体量,但发展空间巨大。


如果企业能够抓住新的机会,将曲线1和曲线2结合,就能跃迁进入新的业务发展周期,即曲线3。


新、旧两条曲线之间交叉形成的叶子形区域被称为关键决策区,它也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窗口期。


10017.jpeg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三点解读:


第一,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要在关键决策区抓住新的机会,跨越产业周期。


如果一个企业沉迷于曲线1止步不前,看到了大好的形势也不愿变革,那么等它跨过萌芽期、发展期和平稳期,就会走向衰落,陷入危机。这是很多企业都会面临的生死存亡挑战。



诺基亚从一家造纸厂到全球通信行业的巨头,本应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却因以下战略惰性陷入危机。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随着CEO约玛·奥利拉的悲壮告别,曾经的手机帝国轰然倒塌,令人唏嘘。



10018.jpeg


第二,仅看到了新方向,但没有构建起抓住新机会的组织级能力,也会丧失新的发展可能。


如果一个企业看到了曲线2的新机会,正处于处于图中的叶形区域,作为企业家要做的,就是把战略资源快速地转移到新的产业机会上,并构建起相匹配的管理体系。



华为在通信市场从农村做起,1997年才开始进入城市,一步步实现国内领先。在交换机市场依然快速发展的时候,已经同步投入了无线网络领域,并成功抓住了3G、4G、5G移动通信发展的大机遇。


现在电路交换机已经消失了,但在无线领域,华为已经在全球第一梯队站稳。之后,华为沿着ICT技术延伸到移动终端、智能汽车部件,并基于联接和计算的积累发展出华为云业务。(内容来源:《常变与长青》)




10019.jpeg


第三,企业转型的“时机选择”和策略本身一样重要。


把握变革时机的艺术,往往在"过早"与"过晚"的钢丝上行走。



摩托罗拉耗资57亿美元打造的铱星系统,因超前市场需求十年而陨落,成为过早投入的典型案例;雅虎则因在搜索引擎和移动互联网转型中犹豫不决,坐视千亿美元市值蒸发,滞后决策导致一步步失败。



这种时机的拿捏,本质是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精准运用。


华为之所以能从一个发展周期跃入新的发展周期,就是在关键决策区看准时机,坚持基于核心能力进行业务扩展,持续构筑ICT产业根技术,充分共享平台与技术,从成熟产业裂变出新产业。


企业家最好的决策点应该是在“过去”或者“今天”这个位置,这时候进行资源向新产业的迁移是最好的。


10020.jpeg


然而,正是由于新产业的果实还未成形,企业家在引领企业变革或者转型的时候,往往不被公司员工理解,很多企业在变革的“阵痛期”中选择缴械投降。


因此,企业不仅要有洞察趋势的能力,更要有选择新业务的勇气和能力,才能跨越业务的发展周期。

10021.png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经济GDP总量从1978年的368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5万亿元,实现了从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为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优秀企业创造了生长沃土。


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临界点,唯有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赛道抢占先机,才能在下个周期叠加的窗口期续写发展传奇。


尤其是输变电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一定要为今天的、明天的、后天的业务做好管理准备,“吃着碗里的、做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


未来十年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抓住机遇的核心在于企业有没有敢于变革的勇气和决心。


历史经验表明,每个产业周期都会催生新的领军企业,但只有那些能在窗口期完成了进化的组织才能持续领跑。


“动荡年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彼得∙德鲁克这句经典名言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要赢得变化和竞争,首先要审视和刷新我们的底层逻辑。企业只有通过剧烈的变革才能存活下来,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或局部调整,而是要从底层逻辑重构组织的政策、流程、资源分配等核心要素。


在这永不停歇的经济律动中,真正重要的不是预测周期的终点,而是培养与周期共生的智慧,让不确定性成为确定性的养料。


*文章仅代表专家个人的专业意见表达,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