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无共识,则无战略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19.jpeg



“战略共识是公司战略牵引业务发展,提高战略执行力的基础,无共识,则无战略。


战略制定的过程就是共识构建的过程,只有当公司战略意图和战略举措穿透组织各个层级,每个员工都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对公司战略的意义,公司上下对公司决策的认同感才会变高,从认同到相信,再到承诺,以及目标的实现。”


——谭能

图片来源:传世智库、摄图网

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凝聚智慧,方向一致,战略共识

传世智慧场景解决方案正式发布——

10001.jpeg


在企业变革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战略都在公司领导的脑子里。


不仅基层员工说不清楚公司的战略,就连中层管理者也觉得对公司战略的理解不一致,觉得战略路径不清晰。


这时,战略就成了飘在天上的云,不能指引员工脚下的路。


如果不能自上而下传达透彻,达成共识,再好的战略也只会停留在纸面上。


只有在自身能力、战略机会点、战略意图和目标,战略路径几个方面达成共识,战略才能真正发挥指引工作方向的作用。


如何系统性地开展战略制定工作,在战略制定过程中统一思想,凝聚智慧,达成战略共识,是所有企业管理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0002.jpeg


10003.jpeg

对自身能力的共识:

我们现在的位置在哪儿?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言:“战略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决定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


而看清自己,是决定现在做什么的前提。


很多时候,企业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了对自己的认知不足。


因此,实事求是地识别自己的优劣势与能力,是战略制定的第一步。


1.识别差距,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从差距分析开始。


差距是牵引我们前进的动力来源。来自于经营与业务结果、与自己定的目标比,与对手比,与行业大势比,与自己更高的意图和追求比。


战略复盘是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像棋手一样,对下过棋的步骤进行复盘和反思,找差距,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


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差距,比如:


1

财经目标达成情况收入、利润、现金流这些硬指标离预期还有多远?

2

绩效达成情况:实际业务结果和当初定下的目标比,差了多少?

3

战略目标达成情况:那些关乎公司长远方向的战略目标,比如市场份额、新业务布局,到底实现了多少?

4

人力目标达成情况:关键人才引进、梯队建设这些支撑战略的人才工作做得怎么样?


从结果往前倒推,结果“不满意”,这个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规划的问题还是执行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想到,认为策略是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那么这个差距就属于业绩差距。


业绩差距通常由高效的执行来弥补。


10004.jpeg


造成结果“不满意”还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本可以抓住的机会,但因为误判或能力不足而错失了市场增长机会。


比如,某个新市场没及时进入,某个技术趋势没跟上,某个战略机会点的节奏出现了误判,这就属于机会差距。


机会差距,就需要通过战略规划来填补,在新的战略中,不再错过新的机会,这些“机会窗口”往往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10005.png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企业基于对成功经验的路径依赖,习惯于把过去的成功等同于未来的能力,内心选择性地无视不符合过往经验的机会信号。


这种经验主义,将不少企业麻痹在已有成功的玻璃罩中,导致错失领先的机会。


正如诺基亚前CEO约玛·奥利拉在手机业务破产前的反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2.找出问题根因,明确改进措施


分析完业绩差距和机会差距,需要深入探究市场变化对战略假设与战略落地的影响:


当初做规划时基于哪些关键假设(比如行业趋势、市场增长率、政策环境等)?这些假设现在看还成立吗?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是哪个环节卡壳了吗?是资源没到位,还是组织能力跟不上?


数据本身不会说话,真正的共识生成依赖于高管团队的深度反思,这对团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一把手必须亲自主导研讨,避免“一言堂”或“表面和谐”,通过设计结构化对话流程,激发集体智慧。比如,可以借用BSC、鱼骨图、5Why等方法进行根因分析:


财务结果差,是因为客户不满意吗?客户不满意,是不是内部业务流程出了问题?流程问题背后,是不是人的能力或组织机制有缺陷......


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下去,找到最核心的症结。


10006.png


最后,我们会把复盘发现的差距、原因和初步建议,跟管理层、核心团队反复讨论、碰撞,确保大家理解一致,共识清晰。


所有这些复盘工作的输出,都是新的战略规划的输入,以确保新的规划中能够对已清晰识别的问题进行改进。


简单来说,复盘就是帮助我们看清“我们在哪儿”,从而为“我们要去哪儿”和“怎么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先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进化”。



10007.jpeg

对战略机会的共识:

我们的机会在哪儿?


战略机会是牵引公司战略方向最重要的一个维度,看不清战略机会就不可能制定出高质量的战略。


没有在战略机会上进行共识,那么战略规划上就一定会存在分歧。


战略机会的识别,可以借用“五看三定”方法,五看包括:看行业/趋势,看市场,看客户,看竞争,看自己。


每一看,都应该看到机会,其中要前呼后应,最终形成清晰的“机会漏斗”。洞察五看的核心原则:


1

交叉验证:各“看”需逻辑闭环(如行业趋势支撑客户需求变化),前后应证。

2

数据驱动:拒绝主观判断,需市场规模、客户满意度等数据支撑。

3

可行性收敛:最终机会点需与企业能力、可获取的资源边界匹配。


10008.png


我们“洞察五看”后,需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都回答清楚了吗?


1.看行业/趋势:是否看清了产业/行业级的机会?

  • 价值转移识别:是否清晰描述行业利润区变化(如高利润环节迁移、商业模式创新案例)?

  • 宏观趋势关联:是否通过PEST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推导行业机遇/风险,并量化影响(如政策驱动市场规模变化)?

  • 技术节奏预判:是否识别技术拐点(如5G、AI)对行业价值链的重构潜力?


2.看市场:是否看清了市场级的机会?

  • 细分市场可行性:细分市场是否分类清晰?

  • 细分市场空间:细分市场是否清晰化了总体市场空间,可参与市场空间?市场空间的增速是多少?


3.看客户:是否看清了典型客户痛点、需求带来的产品机会?

  • 客户细分:客户细分是否清晰?是否识别了典型客户?

  • 客户痛点及需求:是否识别了核心痛点,区分需求层次(Requirements/Wants/Pens)?

  • 产品机会:是否看到了产品升级或新产品的机会。


4.看竞争:是否看清了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

  • 竞争要素覆盖度:竞争要素是否齐全,关键领域是否有深度(如对手的战略控制点、市场战略、产品战略、组织文化等)?

  • 竞争对手预判:是否能预判对手的下一步行动并制定反制策略?


5.看自己:是否看清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 能力与战略匹配度:是否通过商业模式画布中的要素评估资源分配(如技术、人才)与战略机会的契合性?

  • 标杆差距量化:是否对标行业最佳实践,明确能力短板?


10009.jpeg


基于五看,最终总结出企业的真实市场机会。“五看三定”方法论中,三定是定目标、定策略、定控制点,属于战略规划的内容,但我们在洞察阶段,常可用“三定”对“洞察五看”进行验证,验证洞察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



10010.jpeg

对战略意图与目标的共识:

我们要去哪儿?


战略是面向未来的选择。


对企业自身能力和战略机会都有了清晰的认知并共识后,我们还需要对战略意图与目标进行共识,从而知道未来“要去哪儿”。


企业的愿景与使命,是企业较长期(如10年或20年)的发展方向,企业的中长期战略意图与目标不能与公司的愿景与使命偏离。


1.思想共识:愿景使命价值观统一,才能造就伟大的企业


做企业要生存,这是情理之中的,但仅靠赚钱是不够的。


使命回答“为什么存在”,愿景明确“要成为什么”,价值观指导“如何行动”,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顶层战略。


10011.jpeg


每个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都应是独特且精准的精神主张,无法复制。


在一些家族企业中,企业文化带有创始人的强烈印记。但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必须超越个人意志,成为企业共有的精神资产。


只有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信念,全体成员真正相信并践行它,企业才能真正走得更远。


2.战略意图:基于战略洞察,明确3到5年的战略意图


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战略意图,让团队清楚公司的发展目标。


这个目标连接着长期愿景和短期行动,通常表现为3~5年的战略意图,如公司在哪些赛道上发展,3到5年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成为哪个领域的领跑者等。


3.战略目标量化:把战略意图转化成可衡量战略目标


战略意图确定后,我们还要把战略意图进行量化,变成战略目标。战略目标通常由经营目标、市场格局目标、能力目标组成。


10012.png


经营目标

包括未来三年要达到的营业收入、利润目标、海外收入占比、创新投入和产出效率等硬性指标。

市场格局目标

包括产品要在细分市场做到什么地位,企业在行业里要争取达到什么位置,在哪些新领域会实现市场突破。

能力目标

未来三年后能力会提升到什么程度?包括经营管理能力,产品与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与拓展能力,供应与生产能力,资源保障能力等。


战略意图与目标的共识不是简单的点头同意,而是整个团队基于共同的分析框架,对战略意图理解,对战略目标的认同,这才是驱动战略制定到执行的核心动力。



10013.jpeg

对战略实施路径的共识:

我们怎么去?

1.战略发展阶段:将战略路径总体划分成几个阶段


仅有战略意图与目标的共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战略路径进行共识,明确短期、中期、长期的重点。


10014.png


2.业务设计:商业逻辑自洽


对于新的业务,尤其需要开展业务设计,基于战略洞察中识别的机会,要能够形成商业逻辑自洽,VDBD模型和商业模式画布BMC是常用的业务设计工具。


10015.png


3.战略举措:将业务设计转化成战略举措


在明确未来3到5年的发展阶段和节奏,开展业务设计后,还需将业务设计中的内容转化成战略举措,实现战略语言到战术语言的转化。


能落地的战略,才是好战略。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公司上下对市场理解的深度,角度和纬度都有差异,在进行战略共识之后,可能还会存在对战略机会,对战略方向,对战略选择,对战略路径等存在不同的意见,我们应该充分正视这些意见的存在。


对还没有看清的机会或对影响公司发展的战略问题,要列成战略专题,成立战略专题组,专题分析和研究,用战略专题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结题汇报,根据战略专题的研究结论再进行讨论与共识。


10016.jpeg

企业竞争,上下同欲者胜。


很多企业战略难以落地,表面看是执行的问题,源头却是战略共识的问题。员工表面上不反对,实则心理不认同,行动不积极,最终导致战略执行节奏混乱、步调不一。


真正的战略共识必须贯穿战略闭环管理的全过程。


在战略制定阶段,将模糊方向转化为可量化的具体目标;在战略解码阶段,确保全员对目标和路径的理解与认同;在战略执行与监控阶段,避免因分歧引发资源分散;在战略评估调整阶段,通过共识让企业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当每个员工都真正认同公司战略,明白自己的工作在公司战略中的价值时,人人都是公司的创始人。


这种高度的战略共识凝聚成的集体智慧,会迸发出强大的执行力。


传世智慧经过多年实战项目沉淀,形成了战略共识解决方案,通过提升企业上下对战略的理解、认同,形成共识,增强信心,最终牵引业务发展。


10017.jpeg


作为长期深耕企业系统性变革的咨询公司,传世智慧在深度服务行业龙头企业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正面临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这些困境既来自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也源于内部管理模式的深层矛盾。


面对这些挑战,传世智慧集结了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5~30年管理经验的实战派专家,基于实战积累系统梳理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49个核心指标,围绕研产销供服等14大管理领域构建场景化解决方案库。

#战略#企业战略#战略管理#战略共识#战略规划#上下同欲#战略落地#战略可落地#战略执行

10018.png

*文章仅代表专家个人的专业意见表达,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