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低质量合同成为吞噬企业利润的黑洞

“在工程类项目经营中,核心目标往往是清晰而关键的,即要确保投入的人、财、物资源最终转化为合理利润、正向现金流、可控风险以及客户满意。
这是运营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答案在于合同质量。
高质量的合同是项目利润最忠诚的守护者,也是从源头为经营止血的关键。”
——喻儒雅
图片来源:传世智库、摄图网
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高质量合同是客户满意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的生命线。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却是:
为了拿单,什么合同条款都同意,到了交付环节困难重重,最后年底一算,项目没挣多少钱,客户最终也不满意。
合同条款模糊、质量标准不清、验收流程不明或责任划分混乱,都会埋下巨大隐患。
低质量合同不仅会导致项目成本飙升、资源浪费严重,还可能会让企业面临巨额经济损失,甚至会严重损害企业声誉等等。
一份糟糕的合同,从签订那一刻起,就为项目的失败和利润的流失打开了闸门。毫不夸张地说,低质量合同就是吞噬企业利润的隐形黑洞。
结合传世智慧多年合同质量与项目经营管理的经验,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围绕合同质量管理,助力项目经营。


交易质量≠合同质量,需分开管理
项目经营的核心目标是盈利,而盈利的基础在于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质量把控。
然而,交易质量≠合同质量。我们用一张图来说明交易质量与合同质量之间的关系: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合同是承载交易的基础文件,但交易质量关注的是整个交易链条的健康程度和最终能否安全、盈利地完成。
项目经营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在交易全过程中有效管理合同质量,从而保障交易质量,最终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虽然说在国内的交易惯例中,客户关系和客户满意度常常被放在比合同质量更优先的位置,但现实告诉我们,高质量的合同是保护企业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案例A
某供应商为了扩大销售,采用寄售方式:在客户处租赁仓库存放货物。合同中约定了两种物权转移条件:
“上线”模式:产品出库被客户使用即转移物权和风险,形成应收账款。
“下线”模式:只有客户组装后的成品被最终售出,物权和风险才转移。
虽然这种寄售模式能减轻客户库存压力、加速终端销售,却隐藏着巨大风险。
当客户资不抵债时,“下线”模式的货物由于未形成终端销售,供应商在法律上无法被认定为债权人,只能尝试取回物权。
遗憾的是,很多定制件取回后无法再利用,只能报废,导致供应商承受重大资产损失。

这个案例清晰展示了合同条款设计如何直接影响经营结果和风险敞口。
那么,如何有效管控合同质量,为项目经营保驾护航呢?
在交易设计阶段注入风险意识
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动态调整关键条款。例如对高风险客户,强制采用“上线”模式(货物出库即转移物权),避免陷入“物权难收回、债权不被认”的困境。
这意味着在合同谈判初期,就不能为了迎合客户而放弃关键的风险控制条款。
建立实时库存监控体系
包括部署系统对库存水平进行动态跟踪,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和补货;定期进行库存盘点并与客户严格对账,确保双方数据一致;与客户的订货预测深度协同,运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智能预测,力求精准补货,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
建立动态的回款管理机制
合同中必须明确结算触发条件,并持续监控客户信用变化。当客户出现付款延迟或财务恶化时,自动触发交易模式调整(如切换为预付款)、缩短账期或暂停供货。


合同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在当前追求销售规模扩张的商业环境中,许多企业将重心放在产能提升上,却忽视了合同风险管理的关键作用。一旦风险爆发,往往导致项目亏损和商誉崩塌。
合同风险不是成本而是投资,忽视它等于透支企业未来。
实现可持续经营,必须建立端到端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防控。

合同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贯穿交易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包括从风险识别、风险汇总、风险应对、风险闭环四个核心环节。
以制造业为例,企业可以通过将不确定性风险转化为确定性管理框架实现风险可控。
首先,将外部风险(政策变动、市场波动)与内部风险(操作失误、资源不足)系统归类,形成可视化风险地图。
其次,调用财经的概算、预算流程,将定量的风险量化为风险准备金,对项目的经营进行滚动预算管理,减少项目执行与目标的偏差度。
最后,通过组织协同,将风险类别匹配解决方案,划分责任主体落地执行。

案例B
某供应商长期面临应收账款高企与存货周转率低的双重压力,经过对端到端的交易链条进行梳理,最终将问题节点拆解到部门职责,向下分解到流程绩效考核中。如下图所示:

通过将交易质量管理、合同质量管理深度融入到日常的业务流程和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之中,责权对等,同时通过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牵引员工对交易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地,从而保证该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执行落地。

针对不同客户群和交易场景
建立科学的合同质量度量体系
如何衡量交易质量管得好不好?交易环节效率是否低下?利润达成是否有保障?回款是否能按时达成?
我们可以将相应的交易场景价值流及对应的指标进行拆解。
以其中交易质量最关键的两个度量指标——ITO(存货周转天数)、DSO(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管理为例,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合同条款的改善推进合同质量改进:
ITO(存货周转天数)
标杆公司将ITO分为“库存ITO”和“站点ITO”进行分类管理。
影响库存ITO的合同关键因素包括:
是否允许分批到货?
是否规定唯一的到货时间?
客户是否提供预测?
客户是否承诺预测偏差率?
是否单批库存积压X个月以上视同验收?
......
影响交付ITO的关键合同要素有:
合同规定的验收单元
初验/终验规则
商用后默认验收时间
完工后最长验收完成期
是否有明确的验收标准和流程
是否允许部分瑕疵不影响验收证书发放
客户是否承认我司单方面或第三方验收报告等......
DSO(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我们可以对DSO的合同条款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部分。
直接影响因素有:运输方式,国际物流周期,本地物流周期,安装验收周期,终验周期,其他周期包括约定的付款节点设置;
间接影响因素包括:
是否有明确的开票流程?
付款支撑文档是否明确可获取?
是否存在从付款中抵扣罚金的条款?
是否有滞纳金条款?
是否有应收账款转让条款?
......

通过识别合同要素中影响交易质量关键指标的关键要素,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以终为始地对合同条款改善目标进行设定,同时可以对影响关键指标的各个要素进行量化,包括制定改善的基线值、目标值、偏差值,并将相应的改善目标落实到各业务部门的绩效中。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合同条款及合同质量对项目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度,分解达成项目经营目标所需要的动作/行动,需要对合同条款和合同质量、交易质量,进行逐步分阶段的改进目标设定并落实在组织行为中,从而实现项目经营中盈利目标的达成及风险的规避。
综上所述,高质量合同不仅是利润与现金流的守护者,更是规避风险、实现客户满意的有利保障。凭借多年深耕企业运营与风险管理的实战经验,传世智慧已助力多个企业构建科学的合同质量管理体系、优化交易流程设计,并推动组织协同落地,欢迎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