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从财报到管报,支撑经营决策与考核激励

发布时间:2025-09-23
10001.jpeg



“只看财报,能知道过去赚了多少钱,却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赚钱。而管报才是企业经营的仪表盘,它不对外只对内,是给CEO、各责任中心主管看的。


管报体系通过把财务语言翻译成业务语言,把业务动作关联到财务结果,真正实现业财融合,帮助企业从‘凭感觉管理’走向‘凭数据决策’,并支撑各责任中心的绩效评价和经营闭环。”


——许老师

图片来源:传世智库、摄图网

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10002.jpeg


很多老板觉得,只要懂财务,就能管好公司。


他们事必躬亲,天天盯着报销单、亲自审合同、对每笔开支了如指掌,却说不清核心客户贡献率、月度订单波动原因、回款健康度。


问题的原因在于:


很多企业只有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财报),缺少内部使用的管理报表(管报)。


企业经营的核心是有效决策,而决策需要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撑。作为两类重要且关键的信息源,财报和管报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工具。


10003.jpeg

财报与管报:定位不同,使命迥异


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向股东、监管机构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如收入、利润、成本、现金流等结果数据。


它就像你的“成绩单”,反映企业历史表现。


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现金流如何,都要一一记录,每月结存和统计汇总。


10004.jpeg


这份合规的记录很重要,但还不够。


因为它只告诉你“结果”,却不告诉你“为什么”。


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它有局限性:


滞后性

通常,我们只能在次月甚至更晚才能看到上个月的数据。


市场瞬息万变,商机稍纵即逝,当财报最终显示某个产品线亏损时,问题可能已经发酵了数月,补救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片面性

财报只认“钱”,不认人、不认流程、不认客户。


客户的需求变化、订单的交期效率、生产线的良品率、市场的竞争态势......


这些驱动业绩的“因”,在传统的财报中往往无处可寻。


举个例子,财报显示A产品亏损,但它不会告诉你,亏损是因为选错了目标客户?还是生产环节效率低下导致成本失控?


如果管理者只盯着财报这个“果”,而不去深究驱动它的“因”,决策的精准度可想而知。


10005.jpeg


管理颗粒度不一致

比如,在财务数据里面,库存就是库存数据,但在实际经营中,我们可能会对战略库存和一般库存进行区分。


统计口径不一样

财报往往会把一次大型促销活动的所有支出(广告、折扣、赠品)都集中记录在当月的营销费用里,让当期的利润表直接体现活动成本。


但在实际经营中,我们需要把这笔钱分摊到活动能带来销售的整个周期里,比如3个月、6个月甚至1年。因为效果是持续的,这样才能算出这次活动最终的真实盈亏。


因此,真正驱动企业日常经营、辅助管理者实时决策的,是管报。


管报不对外,只对内。面向各个责任中心——产品线、区域团队、销售单元等,聚焦实时业务数据,支撑过程管理和干预。


它不是给税务机构看的,是给CEO、各责任中心主管看的。


一句话总结就是:


财报告诉你“过去赚了多少钱”,管报指导你“未来该怎么赚钱”。


10006.png


管报的本质,是构建“业财融合”的经营闭环:


把财务语言,翻译成业务语言;把业务动作,关联到财务结果。


它向上承接战略落地和全面预算,是企业战略目标、业务规划和业务计划的细化和延伸;


向下支撑绩效管理和考核激励,联结并支持公司绩效和薪酬系统,将公司目标和部门利益、员工利益有机结合。


10007.png


同时,管报要求我们围绕战略、面向未来,打通“发现问题-定位原因-改善计划-执行反馈”管理闭环。


这个过程让管理真正“在线”,让每一个决策都有据可依;让你从“凭感觉管理”,走向“凭数据决策”。


10008.png


仅仅依赖财报,企业只能在事后被动反应。只有建立健全的管报体系,实时洞察业务动态,企业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决策有据,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10009.jpeg

企业怎么管理,管报就怎么设计


那么,一套能用的管报体系,到底该怎么建?


本质上就是一句话:企业怎么管理,管报就怎么设计。


没有一套标准管报模板能适用所有公司。


公司是强项目制?还是渠道分销?是重研发?还是重服务?你的管理重心在哪,管报就该在哪发力。比如:


  • 从战略目标出发:今年公司的战略是抢占市场份额,那么管报就需突出客户增长率、区域渗透率,若目标是降本增效,则需深挖工序级成本损耗。


  • 从责任中心定位出发:每个经营单元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利润中心看损益、成本中心控消耗、投资中心看回报率。


  • 从业务流程痛点出发:需要关注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回款周期,管报数据需覆盖价值流全链条......


10010.jpeg


管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像“战争沙盘”一样,分层、分角色、分关键指标。


一般常见的管报类型包括:

订货报告(看订单、发货、存量)

损益报告(看收入、成本、利润)

运营资产报告(看应收账款、存货周转)

现金流报告(看现金进来出去是否健康)


我们还可以通过产品/区域/客户/行业等多个维度入手,逐层剖开分析。


但这只是表面。真正难的,是背后的“核算规则”,即:


钱该怎么算、账该怎么分、绩效该怎么评?


它直接决定了各个部门是“力出一孔”还是“互相扯皮”。比如:


  • 业务范围:规则覆盖哪些经营活动?边界在哪里?

  • 指标设计:报表的科目怎么设定?以什么为准?

  • 报表最小颗粒度:是细到部门、产品线还是班组?

  • 核算规则具体算法(拆分、归集、结算、分摊等):这涉及到复杂的业务逻辑如何转化为数据,比如成本如何在不同产品间“拆分”和“归集”,费用如何在不同部门间“分摊”,内部服务如何“结算”。


这些规则,不是财务自己就能定的。


它是一场“管理艺术”,需要业务、财务、人力碰在一起,最终在规则上达成共识。


10011.jpeg


设计核算规则的核心原则就十个字:做厚客户界面,简化内部核算。


这意味着,要把资源和精力聚焦在服务客户、开拓市场上,而不是耗在内部算账上。


核算规则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的合理。


关键在于是否能在当时的环境下最有效地支持战略落地和内部协同。


一旦定下来,所有人就要在预算年度内绝对遵守,不要反复调整、讨价还价。


最后,确认报告的实施方案,包括一次核算取数(保证数据来源准确)、二次加工逻辑(把财务数据变成管理语言)。


需要注意的是,管报设计得再好,如果输入的是“垃圾”数据,输出的也只能是误导决策的“垃圾”信息。


可以说,管报的质量天花板,直接由底层数据的质量决定。


因此,除了规则上的设计,保证数据干净也很重要。


数据解决方案绝非简单的技术项目,而是涵盖业务主数据标准制定、业务数据源梳理等的综合管理体系。


10012.png


很多企业把管报想得太复杂,总追求大而全、系统高级、报表华丽。


其实管报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表格多漂亮,而在于:能不能让管理者看清问题、快速决策。


管报的每一张表,背后都必须直指一个管理命题,否则就是无效的成本。


搭建管报体系,本质上是一场管理变革。它要求企业从“凭经验指挥”升级到“靠数据作战”,从“事后解释”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


最高级的管理,是心中有数、决策有据、执行有力。而这背后,离不开一套与战略同频、与业务共振的管报体系。


传世智慧根据多年的实战项目沉淀,形成了看透经营真相,支撑业务决策的管报体系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打造经营仪表盘,助力经营分析决策和考核激励。


10013.jpeg


作为长期深耕企业系统性变革的咨询公司,传世智慧在深度服务行业龙头企业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正面临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这些困境既来自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也源于内部管理模式的深层矛盾。


10014.jpeg


*文章仅代表专家个人的专业意见表达,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