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家学战略:你的企业,也需要一份“五年规划”

今天,我们在庆祝祖国迎来七十六周年华诞之际,为祖国的高速发展与成就深感自豪,也应深层次地思考其背后的治理智慧。
回顾新中国76年的发展历程,规划制度是一项典型的国家治理制度。
具体来说是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通过编制规划和实施规划来实现治理目标,也被称为“规划先行” 。
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图片来源:《中国式规划:从“一五”到“十四五”》书籍
作者:尹俊;徐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除了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1963~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国一直坚持通过五年规划对经济发展作出中长期谋划和安排。
截至2025年已经编制和实施了十四个五年规划。
从“一五”到即将收官的“十四五”,每一个规划就像清晰的蓝图,指引着整个国家在正确的航道上稳步前行,既确保了国家战略意图的连贯性与执行的可延续性,也使得各类资源能够跨越周期,持续投向最具长远价值的领域。
当前,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的关键节点。
这不仅是国家的大事,也应是企业审视自身战略的最佳时机。


我们今天做什么才能拥有未来?
许多企业常常埋头于日常经营,陷入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循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抬起头,看路。
市场有周期,行业会波动。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往往难以跨越这些大的经济周期。
但如果你能将企业的发展节奏,与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同步,思考如何借势而上,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国家的五年规划,清晰地指明了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区域布局和政策支持重点。
这本身就是最大的“风口”和“指南针”。
作为企业,也需要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五年规划”。它可能不需要多么宏大艰深,但必须回答几个核心问题:
未来五年,我们要去哪里?
我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如何与国家的整体发展同频共振?
当下必须开始做什么,才能赢得未来?
企业的每一次努力,都应该朝着同一个方向叠加,而不是在混乱中消耗。
现在就开始规划,就是拥抱未来最好的方式。


你的组织,真的准备好了吗?
1.一次完整的规划,会把组织从“有想法”变成“有体系”
我们常以为,战略规划的核心是“制定目标、盘点业务”。但这只说对了一小半。
战略规划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逼出一个能打胜仗的组织。
第一,它帮你形成组织的治理骨架。
它不只是一次业务盘点,在讨论目标时,权力怎么分配?资源如何配置?决策流程是什么?这些问题会在规划过程中浮出水面并被固化下来。
第二,它驱动组织能力的系统化建设。
战略意图的实现,依赖于与之匹配的组织能力。想进入新市场,现有团队能力是否匹配?计划推出新产品,研发和营销体系能否支撑?战略规划将未来的机会,变成一份清晰的能力补齐清单。
许多企业面临的困境不是缺乏市场机会,而是机会来临时的组织准备不足:没方案、没打法,更没团队和干部。
深度的战略规划,正是通过前瞻性的思考与部署,将“可能的机会”转化为“确定的行动计划”和“可靠的组织保障”,最终建立起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

2.不是只有大公司才需要战略,越小的企业越需要战略
真正的战略思维,恰恰体现于,敢于在复杂中做减法,在不确定中坚持长期主义。
小公司资源有限,才更需要集中火力;初创团队方向多变,才更需要战略定力。
战略,不是一个因规模大小而决定的“选择题”,它是所有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底层逻辑。
其本质,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看清形势,想透路径,配齐资源,然后坚定执行。
无论是个体工作者、初创团队,还是成熟企业,战略思维都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其差异仅体现在战略思考的复杂程度、规划的时间跨度与资源整合的具体方式。


绕不开的“AI+”:不谈颠覆,只谈价值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华为在9月17日发布的《智能世界2035》报告中系统勾勒了未来十年智能社会的发展蓝图,指出到2035年,全球联接数量将从90亿人口扩展到9000亿智能体,增长达1000倍,全社会的算力总量将增长10万倍,人工智能应用率将超过85%,可提升劳动生产率60%。
这些趋势清晰地表明:智能化不再是一项技术,而是重构产业格局、决定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它就是企业面向未来五年、十年的“新赛道”。

而战略规划本身,也正在被AI重构。
过去我们靠经验、靠讨论、靠数据报表来做洞察和决策,现在正在向算法辅助、数据驱动的高效决策演进。
AI不再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是成为战略思考的一部分。
拥抱AI,率先使用AI进行洞察
为了解读和辨析未来产业、行业的大机遇、大机会,企业通常需要建立系统性的技术预见和产业应用预判的综合能力。
我们观察到,企业在技术投入上往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或是盲目追逐技术热点,陷入“演示验证”的困局;或是过度保守观望,错失战略布局的窗口期。
而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投入上,又可能苦于无法卡位布局,无法定义适合产业、行业,以及特定客户群价值场景需要的价值产品。
基于长期管理实践,我们建议建立“三线统筹”的规划洞察体系。
简单说,就是要同时看三条曲线。
1
技术炒作曲线:揭示了新技术从萌芽、过热、低谷到成熟的生命周期规律。比如生成式AI,去年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关注,现在正在进入理性沉淀期。这条曲线可以帮助我们在狂热中保持理性,在低谷中识别价值。
2
产业应用成熟度曲线:关注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真实表现,企业需要建立可以洞察和评估关键技术,特别是升级换代新技术在客户的价值场景以及行业发展中的应用成熟度。
3
高效转化曲线:往往最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试点成功不等于规模可行,更不等于竞争致胜。企业需要评估数据准备度、团队适配性、流程改造难度这些因素,建立起高效运营,卓越运营的管理体系。

借助AI的能力,规划洞察需要“三线统筹”
这三条曲线就像三个坐标轴,帮我们定位任何一项AI技术的真实价值。
最后,回到当下,10月份正是进行战略规划的黄金节点,企业当下最明智的选择,是同步推进两项关键任务:
一方面,围绕2025年业绩目标展开全力冲刺,确保基本盘稳固。
另一方面,立即启动2026年关键战役的筹备,并着手制定未来五年的战略指引。
战略的真谛,从来不是预测未来的每一个细节,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推演和果断的投入,主动塑造对企业有利的未来。
用德鲁克的话总结就是:战略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决定现在做什么才有未来。
在不确定的时代,唯一确定的竞争壁垒,是比别人更早、更坚定地做出选择。
战略,就是那个选择。
愿每个企业都能把握当下,决胜未来。
传世智慧根据多年的实战项目沉淀,提供从市场洞察到战略执行的战略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看清市场的机会和风险,针对战略机会进行业务设计,通过陪伴实现战略目标达成,实现企业在战略业务领域的全面能力提升,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的干部和专家。欢迎垂询!

图片来源于传世智库、摄图网、网络。
*文章仅代表专家个人的专业意见表达,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观点与立场。



